“你如果在办公室找不到达瓦旦增,那一定能在施工现场找到他,他把一线工地当家了。”同事胡燕笑着说。
“遇到问题,在办公室很难找到解决办法,去现场,那里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是达瓦旦增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也成为了国网西藏综合服务中心安全质量部的座右铭。
达瓦旦增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次旦曲珍/摄
【资料图】
1983年,达瓦旦增出生于西藏山南的一个农牧民家庭,在他的记忆里,酥油灯是当时家里唯一的照明工具,那时一到夜晚,村子里就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光,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
一天夜里,达瓦旦增看到县里来的村干部手里拎着一个“发亮”的东西,比家里的酥油灯不知道亮多少倍,他忍不住跑上前问个究竟,在得知这个东西叫做“手电筒”时,他的好奇心就一发不可收拾。达瓦旦增试图弄清楚“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开始自学电力知识,找各种书籍、报纸,在家埋头苦读,但始终无法复制出电筒。“你这样是不行的,走出去,到外面请教懂这个的人,知识要与实践结合。”村里老人劝慰道。这句话点醒了正在愁眉苦思的达瓦旦增。此后,在村里和乡里经常能看到他追着老师、老师傅请教的身影。当时,达瓦旦增甚至用木板、电线、灯泡、电池等材料动手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手电筒。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他开始明白有困难时从什么地方去找解决办法,也让他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达瓦旦增主修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力行业。由于平日工作认真负责,2018年,达瓦旦增担任了然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业主项目经理一职。当时,该项目任务重、工期短、困难多、难度大。
一天,达瓦旦增在工程指挥部突然接到施工现场电话,沿线多个工地出现村民阻拦施工的情况,无法正常施工。他和项目部同事想了各种办法,施工现场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达瓦旦增决定深入沿线各村与村民直接交流。随后,他花几天时间在村里与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担忧与需求。他发现,虽然村民们担心工程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生产,但他们同样渴望经济发展和电力供应的改善。找到症结后,达瓦旦增立即将情况和建议反馈给上级。
此后,该工程指挥部在设计输电线路时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并采取措施减少对农业的影响。同时,达瓦旦增定期与村民沟通联络,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每天蹲在现场管控关键人员。2018年底,然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不仅解决了然乌旅游区常年缺电的问题,也为察隅县提供了电源保障。
由于出色的表现,2019年国网“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时,达瓦旦增被安排担任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兼一级业主项目经理。他清楚深入一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项目施工期间,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八宿、左贡、察雅等5个县,几乎每天都在现场协调解决运输、各类补偿标准、前期手续开辟绿色通道等问题……同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为西藏“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首个进行铁塔组立的110千伏工程,为完成预期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7年来,达瓦旦增对工作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他养成了几乎每天都到施工现场的习惯,检查项目安全隐患、安全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纠正各种不安全行为,关注每一个细节,确保现场工作安全与质量。
在刚升为国网西藏综合服务中心安全质量部负责人时,达瓦旦增也遇到过挑战。当时,部门需要组织完成拉火基地600多户周转房制氧机的安装工作,工期需近一周,同时需要拆除房屋内水管、热水器等物品,一些住户不理解,也不愿意配合安装。面对这一情况,部门同事都很沮丧。经过认真思考,达瓦旦增开始到施工现场与住户一一交流,解释制氧机对他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重新梳理了工作流程,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减轻给住户带来的不便。达瓦旦增耐心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住户理解与信任,工程也顺利完成。
从一名水电站维护班值班员到如今国网西藏综合服务中心安全质量部负责人,达瓦旦增一步步脚踏实地,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誉,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先进工作者”、国网西藏电力“优秀员工奖”“先进个人”“建设管理工作先进者”“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以及地市公司“优秀党员”等各级嘉奖11次。这些荣誉背后是达瓦旦增对工作的一腔热血,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深入基层现场,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