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全球动力锂电池强劲需求,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爆发增长。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产量超400GWh,同比增长超43%。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也表现亮眼,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
由于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锂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我国锂电池材料国内供给充足、供应链完整,锂电池凭借优异性能主导了全球电池体系。“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以及国外储能市场的旺盛需求,我国锂电池出口额持续攀升。”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
(相关资料图)
当前,国际市场对锂电池产品需求持续井喷,而从结构上看,车用锂电池占比仍然较大。据彭博社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1200GWh,储能电池需求将超过300GWh,2023年全球锂电池的装机量将进入TWh时代。
面对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众多国产电池厂商纷纷开启海外建厂模式。8月9日,欣旺达宣布,为进一步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其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其下属子公司匈牙利欣旺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匈牙利投资人民币约19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7月27日,亿纬锂能宣布与Energy Absolute Public Company Limited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在泰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并以其为实施主体建设至少6GWh的电池生产基地。
除亿纬锂能、欣旺达外,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电池巨头均在海外有深度产业布局。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池企业出海本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下出现的海外溢出效应。相比国外,我国电池供应产业链基本较完整,且成本控制能力强,综合优势,国际车企更倾向于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合作。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我国磷酸铁锂电池企业研发投入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优势。相较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另外,考虑到安全性,储能电池也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高级研究员方李喆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及装机量均大幅增长产能过剩风险随之显现。在此背景下,出海正在成为拥挤产能的一个重要释放途径。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仅为152.1GWh,以此计算,上半年动力电池库存增加141.5GWh。
除了电池产能,锂电材料环节也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高工锂电指出,随着过去两年扩产项目的集中投放,磷酸铁锂产业链、负极材料产业链以及6F、VC、PVDF等在2023年有效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下滑,供给过剩情况加剧。
“目前锂电产业链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情况,电池库存也比较高,出海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之一。”方李喆表示,“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完善,具备先发优势,企业产能优先满足国内需求。而在国内锂电产能投入多、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的情况下,企业肯定会考虑出口。不过,锂电企业出口或面临国外相关法规的限制,所以企业势必会考虑本土建厂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当地形成一些产能,抢占海外市场。”
总体来看,当前前往海外部分地区建厂已成为中国产业链企业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国产锂电企业面对海外市场竞争,若想在海外生存并持续保持领先,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另外,欧美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非常高,加上厂房建设缓慢且费用高昂,需要留足充足的资金预算。”宋清辉建议。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姚美娇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